南漪湖生态治理清淤工程开工,全面推进水域生态修复计划

南漪湖生态治理清淤工程与水域生态修复:挑战、实践与展望
南漪湖作为皖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不仅是宣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更是维系区域水安全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长期的围垦养殖、底泥淤积、污染输入等问题,导致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近年来,随着《南漪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淤试验工程项目》的启动,以及入湖口湿地修复等系列工程的全面推进,南漪湖的生态治理进入关键阶段。本文将聚焦工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分析治理策略与成效,并探讨生态修复的挑战与路径。
一、南漪湖生态治理的紧迫性与问题溯源
1. 底泥淤积与湖泊萎缩:生态系统的“隐形杀手”
根据《南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南漪湖因长期未清淤,湖床高程显着抬升,局部水深不足1米,枯水期甚至可能低于2米。底泥中富集的氮、磷等污染物在风浪扰动下持续释放,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例如,2019年监测数据显示,东、西湖心断面平均水深不足1.5米,底泥悬浮导致水质波动频繁。
,围网养殖与圈围活动进一步侵占湖岸线,导致湖面面积缩减,水生植被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以上降至目前的极低水平,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
污染输入的“内外夹击”
南漪湖的污染源呈现“外源与内源迭加”的特点。外源污染中,上游无量溪河、新郎川河等河流携带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面源污染物,年输入化学需氧量(颁翱顿)达22511吨,总磷(罢笔)615吨;内源方面,底泥中污染物的二次释放进一步恶化水质。,湖区周边围田、围湖养殖的退养不彻底,导致养殖废水直排问题尚未根除。 -
生态功能脆弱与治理难度大
南漪湖水体已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罢厂滨)常年在50-60之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严重不足。加之流域水力联系弱、防洪调蓄能力下降,治理需兼顾水质改善、生态修复与防洪安全,技术复杂性高。
二、生态清淤工程:破解底泥污染的关键举措
1. 工程概况与技术路径
南漪湖综合治理生态清淤试验工程于2025年1月开工,清淤范围达8.18平方公里,总疏浚量约1637万立方米,其中表层污染底泥247.72万立方米将用于矿山复绿,深层淤泥转化为建筑用料。工程采用“表层疏浚+深层固化”工艺,通过环保绞吸船精准作业,减少对水体的扰动。
关键词:生态清淤、底泥疏浚、资源化利用
- 环保措施与社会效益
为降低施工对生态的二次影响,工程严格实施废水、废气、固废管控: - 废水处理:施工船舶生活污水由海事部门集中收集,底泥固化余水经处理后排入湖泊,确保水质不超标;
-
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清淤后实施基底修复与植被恢复,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5亿元投资,扩容湖泊库容,提升自净能力。
工程完成后,南漪湖的防洪能力将显着增强,预计库容增加约1.3亿立方米,为水生生物栖息创造条件。 -
挑战与争议
尽管清淤工程必要性凸显,但施工期的生态扰动仍需谨慎。例如,疏浚作业可能短暂影响鱼类洄游,需通过科学调度错开繁殖期。,深层淤泥的运输与处理需避免二次污染,需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
叁、湿地修复:构建入湖口的“生态屏障”
1. 入湖口湿地的净化功能
在长溪河入湖口,1270亩的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正加速推进。项目采用“塘—湿”工艺,通过生态滞留塘、浮叶植物塘、挺水植物塘及沉水植物塘的分级净化系统,实现对上游来水的深度处理。例如,旱季通过翻板闸调控水流,将长溪河来水引入湿地,经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后,水质可提升至Ⅲ类标准后排入湖泊。
关键词:生态湿地、分级净化、水生植物
-
从废弃养殖塘到生态典范
项目副经理王亮宇介绍,工程将废弃养殖塘改造为湿地单元,通过基底翻新、植被恢复,使原本浑浊的水体逐渐清澈。截至2025年4月,工程进度已达60%,预计年底完工后,该湿地将年拦截污染物超千吨,成为南漪湖的“生态卫士”。 -
公众参与与生态教育
湿地周边计划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展示水质净化过程与湿地生态价值。例如,通过对比实验展示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增强居民环保意识。这种“治理+教育”模式,为生态修复入社会力量。
四、多维度治理:从单一工程到系统修复
1. 智慧监管: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宣州区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及水质自动监测站,构建全天候监管网络。例如,西湖湖心监测站实时追踪高锰酸盐、氨氮等指标,结合39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精准定位污染源。2024年监测显示,宣州区断面水质已稳定达Ⅲ类标准,为治理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智慧监管、水质监测、数据驱动
- 污染源综合治理
- 工业与生活污染:关停涉磷公司,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郎溪县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工程已减少颁翱顿排放量约10%;
-
农业面源防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清理违规养殖,2024年完成南漪湖周边围网拆除超10万米。
-
流域协同与长效管理
南漪湖治理需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例如,宣州区、郎溪县协同推进生态清淤与湿地建设,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激励下游地区参与上游污染治理。2023年省级验收显示,流域内乡镇污水处理率提升至85%,为长效治理奠定基础。
五、挑战与可持续路径
1. 资金与技术瓶颈
生态修复工程资金需求巨大,1.1亿元的湿地项目与5亿元的清淤试验工程仅覆盖局部区域。需探索多元融资渠道,如引入社会资本或发行绿色债券。,针对深层淤泥的固化处理技术仍需优化,以降低能耗与成本。
-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南漪湖的水文波动,极端降雨可能冲刷污染物入湖。需加强水文监测,动态调整闸坝调度策略,提升流域韧性。 -
公众参与与文化传承
南漪湖周边村落依赖渔业与农业,需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需求。例如,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将渔民转为湿地管护员,既保障生计又增强社区参与感。
:南漪湖的重生之路
南漪湖的治理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生态、社会与经济的系统重构。从清淤疏浚到湿地重建,从智慧监测到公众教育,每一步都在为湖泊的“新生”积蓄力量。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章昌平所言:“南漪湖的重生关乎皖南生态安全,更关乎流域百万居民的。”唯有坚持科学治理、协同共治,方能实现“水清、岸绿、鱼跃、湖美”的愿景,为长叁角生态屏障建设贡献安徽力量。
()
分享与启示
南漪湖的治理经验对其他内源污染湖泊具有借鉴意义:
1. 清淤与修复并重:将底泥资源化利用,避免“一清了之”;
2. 智慧监管赋能: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治理,降低试错成本;
3. 公众参与促长效:通过教育与产业转型,将生态修复转化为社区福祉。
,南漪湖的“生态交响曲”将继续谱写,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