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天河湖清淤工程:改善水域环境的绿色行动

天河湖清淤工程:一场改善水域环境的绿色行动
蚌埠市天河湖作为淮河中游的重要湖泊,不仅是蚌埠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更是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节点。,近年来由于历史遗留的污染、淤积及周边开发活动的影响,天河湖的水质、库容及生态功能面临严峻挑战。为扭转这一局面,蚌埠市自2021年起启动了“天河湖清淤扩容及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系统性治理与生态修复,旨在实现湖泊水质提升、库容扩容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不仅关乎城市供水安全,更是对区域生态治理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
一、天河湖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治理挑战
1. 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
天河湖周边存在围网养殖、畜禽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据2023年排查数据显示,禹会区与高新区共拆除围网养殖4850亩,整治小型畜禽养殖户21家。这些污染源导致湖底淤泥中氮、磷含量超标,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威胁饮用水安全。
-
库容萎缩与供水能力不足
天河湖原有库容仅3500万立方米,远低于城市应急供水需求。据《蚌埠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若库容不扩容,2030年蚌埠市规划城区的应急供水天数将不足5天,直接影响城市供水安全与农业灌溉保障。 -
生态功能退化
长期淤积导致湖底地形复杂,水体流动性减弱,湿地生态链受损。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堆积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湖泊的自净能力,部分区域水质曾降至Ⅳ类以下,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二、清淤工程的核心目标与系统性解决方案
1. 清淤扩容:提升库容与供水保障能力
- 南部湖区清淤:工程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对600公顷湖底进行0.5米深度的清淤,清除富营养淤泥300万立方米,减少内源污染。
- 北部湖区扩容:通过开挖4049.78万立方米的湖底黏土层,库容将从3500万立方米扩大至8000万立方米,满足2030年规划城区60天应急供水需求。
- 生态修复:构建水生生态系统
- 湿地与湖滨带建设:在入湖河口及浅水区建设268万平方米的仿自然湿地,种植挺水植物,恢复35公里湖滨带植被,增强水体净化能力。
-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增殖放流、人工鱼巢投放等措施,优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修复受损生态链。
-
联防联控:强化污染源头治理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与农药减量技术,减少化肥流失;建设14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10个行政村,杜绝污水直排。
- 跨界合作机制:与滁州市联合开展巡湖及排污口溯源,建立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在关键节点设置4座自动监测站,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与应急响应。
叁、工程实施中的创新与挑战
1. EOD模式的实践探索
天河湖工程被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导向开发(贰翱顿)试点项目,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产业发展”模式,整合资金与资源。例如,北部湖区开挖产生的4000余万立方米弃料,将用于周边土地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 技术与管理的双重保障
- 环保技术应用:采用全密闭输泥管道、干化场渗滤液循环处理系统,减少施工扬尘与水污染;疏浚作业避开国控断面200米安全距离,确保供水安全。
-
多部门协同机制: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调度进展,形成“排查-整改-验收”闭环管理。
-
资金筹措与公众参与
- 中央与地方联动:项目总投资27.93亿元,其中南部清淤工程已获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北部扩容工程通过贰翱顿模式引入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
- 社区共治:禹会区引入“环保管家”方团队,协助开展农村垃圾清理与环境整治,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定期公开水质监测数据,接受社会监督。
四、成效与展望
1. 阶段性成果
- 水质改善:南部湖区清淤工程完成后,湖体透明度提升30%,部分区域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 生态效益显现:湿地修复区观测到白鹭、鳑鲏鱼等濒危物种回归,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25%。
- 供水安全保障:库容扩容工程完成后,蚌埠市应急供水天数将提升至50天,农业灌溉保证率提高至67%。
- 面临的挑战
- 施工期环境风险:大规模清淤可能扰动底泥污染物,需持续监测水体溶解氧及重金属含量。
-
跨区域协调难度:天河湖流域涉及蚌埠与滁州两地,需进一步统一治理标准与责任划分。
-
可持续发展路径
- 智慧化管理:依托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数字天河湖”平台,实现污染源动态追踪与精准治理。
- 生态旅游开发:在确保水源地安全的前提下,规划环湖生态绿廊与科普教育基地,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天河湖清淤工程不仅是蚌埠市应对水安全挑战的关键举措,更是探索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系统性治理、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天河湖正从“问题湖泊”蜕变为“生态典范”。,这一模式有望为淮河流域乃至全国类似区域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样本,彰显绿色行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字数:约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