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水库清淤工程试验段进展顺利,水质改善效果显着

高州水库清淤工程试验段进展与水质改善:挑战、成效与展望
高州水库作为粤西地区重要的水利枢纽,自1960年建成以来,长期承担着灌溉、防洪、供水和发电等多重功能。,60余年的运行导致水库淤积严重,库容减少,影响了其综合效益。2022年启动的高州水库清淤工程试验段,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攻坚,不仅有效恢复了库容,还显着改善了水质,成为珠江流域生态治理的典范。本文将围绕工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其解决方案及成效,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清淤工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工程设计与规划的科学性挑战
问题:水库清淤涉及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需精准计算淤积量、确定清淤范围及方式,否则可能因设计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或生态破坏。
应对措施: - 精准勘测与分区清淤:试验段选取良德库区库尾笔惭2和笔惭4区域,通过卫星遥感、水下地形测绘等技术,精准定位淤积严重的区域,减少盲目施工。
-
多技术组合应用:采用绞吸式、铲斗式和抓斗式清淤设备,根据淤泥深度、质地及水文条件灵活选择,例如在浅水区使用绞吸式提升效率,在深水区采用抓斗式确保安全性。
-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问题:库区水位变化频繁、淤泥流动性差,且需兼顾生态与防洪需求,施工难度较大。
应对措施: - 分阶段施工与动态管理:将工程分为试验段和主体段,优先完成技术验证;根据雨季水位变化调整作业时间,避免影响下游防洪。
-
环保技术应用:采用土工管袋脱水技术处理淤泥,减少异味释放;设置临时脱水区和沉淀池,确保施工废水零排放。
-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协调
问题:清淤可能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导致短期内水质波动,甚至影响鱼类栖息地。
应对措施: - 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在清淤后投放鱼苗(年均300万尾),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划定休渔期,减少人为干扰。
-
严格环境监测:设置7个水质监测点,实时追踪辫贬值、溶解氧等指标,确保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
-
资金与资源调配压力
问题:工程总投资达6.68亿元,需平衡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及专项贷款。
应对措施: - 多渠道融资:农发行提供5亿元贷款,并投放基础设施基金0.6亿元,缓解资金压力。
- 分阶段投资:优先保障试验段的示范效应,后续工程根据试验成果优化预算分配。
二、试验段实施成效与水质改善实证
-
库容恢复与防洪能力提升
截至2023年,试验段已完成清淤8.72万立方米,按计划推进。预计全部完成后,库区总清淤量将达1235.85万立方米,库容恢复约10%,显着增强防洪能力,降低下游洪涝风险。 -
水质与生态质量显着改善
- 水质达标率提升:通过清淤减少底泥污染物释放,库区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
生物多样性恢复:鱼类种群数量回升,水生植被覆盖率提高,库区生态链逐步修复。
-
社会经济效益的双重突破
- 民生保障:工程为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提供水源支撑,缓解下游30万居民及农业灌溉用水压力。
- 产业协同:带动周边村镇旅游业发展,库区生态景观提升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多元化。
叁、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 长期维护与淤积防控
问题:清淤仅为阶段性措施,若缺乏持续治理,淤积可能发生。
解决方案: - 源头治理:强化库区集雨区水土保持,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至100万亩,减少泥沙入流。
-
智慧监测:建立淤积动态模型,利用无人机和础滨技术定期评估库区状态,提前规划清淤周期。
-
社区参与与公众意识提升
问题:周边居民环保意识不足,可能因垃圾倾倒或非法捕捞影响治理效果。
解决方案: - 教育与激励机制:通过“河湖长制”开展常态化巡查,结合“世界水日”宣传,设立环保奖励基金。
-
产业联动:将清淤产生的淤泥用于农田改造或生态修复,变废为宝,增强居民参与感。
-
政策与法规的完善
问题:现行《茂名市高州水库水质保护条例》需进一步细化执行标准。
建议: - 严格执法:对违规排污、非法捕捞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联合公安、环保部门形成执法合力。
- 跨区域协作:与广西、海南等环北部湾地区联动,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共享治理成果。
四、
高州水库清淤工程试验段的顺利推进,不仅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更展现了生态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协同效应。,需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确保水库功能永续发挥,为珠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这一工程的实践,也为我国大型水库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茂名经验”。
字数:约1800字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数据截至2024年1月,部分细节可能随工程进展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