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红河水库清淤工程整体启动 守护碧水惠民生

礼县红河水库清淤工程整体启动 守护碧水惠民生
在陇南市礼县生态治理的蓝图上,红河水库清淤工程作为2023年重点水利项目正式拉开帷幕。这项总投资逾8000万元的工程,不但承载着提高库容、防洪抗旱的技术使命,更关乎沿岸3个乡镇12万居民的饮水安全与农业灌溉保障。我们将深度刨析该工程的创新工艺、生态价值与社会效益,为读者呈现一份资深的水利治理样本。
百年淤积难题的现代解法
红河水库始建于1958年,64年的运行使库底淤积厚度达4.7米,有效库容萎缩37%。项目组采纳"干挖+湿排"组合工艺:先通过围堰分段排水实现机械清淤,对近岸区域采纳环保绞吸船作业,既避免传统爆破对生态的破坏,又将清淤效率提高2.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工程创新引入淤泥脱水固化技术,将含水率80%的淤积物经调理、压滤处置后,转化为路基填筑材料,实现资源化利用率超90%。
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实践
在清淤工程同步实施叁大生态举措:重建库区消落带植被缓冲带18公顷,投放滤食性鱼类23万尾净化水质,并在入库河口设置生态砾石床。监测数据显示,完工后水库总磷含量预计下降42%,透明度提高至1.2米。对沿岸农户而言,恢复的6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可保障5.8万亩农田的抗旱灌溉需要,年增农业产值预计达3400万元。
智慧化治理赋能长效运维
工程配套建设的水库叁维数字孪生系统,通过12处水下传感器和北斗位移监测点,实时追踪淤积动态。这套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参与设计的智能平台,能提前6个月预测淤积态势,为科学调度提供数据支撑。礼县水利局局长马卫国介绍:"我们初次将清淤周期从10年延长至15年,运维成本降低60%,这种预防性治理模式值得在黄土高原地区。"
冬日施工背后的民生温度
为抢在2024年汛期前完工,200余名建设者顶住-15℃低温坚持作业。项目部特别采购电加热安全绳、定制防寒面罩,并搭建移动暖棚保障工人休息。更暖心的是,工程优先聘用当地78名脱贫群众参与辅助差事,人均增收2.4万元。村民王大爷感慨:"清的是淤泥,暖的是人心,来年再不用为浇不上地发愁了。"
礼县红河水库清淤工程诠释了现代水利建设的新范式——以技术创新破解历史难题,用生态智慧重构人水关系,凭民生情怀浇筑责任堤坝。当明年汛期来临,这座焕新的水库将默默守护一方安宁,其阅历更可为类似库区治理提供借鉴。假如您认同这种兼顾效能与温度的水利实践,请点赞支持;若有相关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共同讨论治水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