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解放村水库清淤工程: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举措:金塔县解放村水库清淤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金塔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县域重要的水源保障,解放村水库与鸳鸯池水库共同承担着64.67万亩耕地灌溉及9万余人的生活用水供应。,由于泥沙淤积,两座水库的有效库容持续减少,至2021年淤积库容已占有效库容的57.9%,严重威胁供水安全。在此背景下,金塔县启动了大规模清淤工程,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生态治理,不仅恢复了水库功能,更探索出一条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可持续路径。
一、清淤工程的必要性:从“生存困境”到“发展刚需”
问题1:为何水库淤积成为水资源管理的首要挑战?
解放村水库自建成以来,因上游来水挟带大量泥沙,库底淤积问题日益严重。截至2021年,淤积量已达6343万立方米,占有效库容的67.2%,剩余库容仅3089万立方米。淤积直接导致:
- 供水能力下降:灌溉面积缩减,旱季缺水问题突出,威胁64.67万亩农田的稳产;
- 生态功能弱化:水质恶化、河道变窄,影响下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防洪风险增加:库容减少削弱了水库的调蓄能力,加剧洪涝灾害风险。
数据支撑:2021年试验性清淤工程后,解放村水库增加蓄水量约757.5万立方米,按亩均灌溉用水460立方米计算,可保障1.64万亩农田灌溉,直接体现清淤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二、工程实施的关键举措:技术、管理与生态协同
问题2:如何推进清淤工程并确保可持续性?
金塔县通过“技术+管理+生态”叁位一体策略,破解了清淤中的多重难题。
- 技术创新:因地制宜选择清淤方式
- 干清与湿清结合:2021年试验性清淤采用“湿清”(水下挖掘),2022年解放村水库清淤则采用“干清”(降低水位后机械作业),根据库容状态灵活调整。
-
机械与工艺优化:2024年工程中,采用挖掘机、运输车协同作业,日均清淤量达1万立方米,通过骋笔厂定位精准控制清淤深度,减少对库底结构的破坏。
-
管理机制:多方联动保障工程进度
- 资金统筹:2021-2023年累计投入资金7243.74万元,包括地方专项债、省级奖补及自筹资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融资模式。
-
分级责任制:设立县、乡、村叁级河湖长68名,聘用河道管理员50名,构建“河长+护河员+监督员”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清淤与日常监管无缝衔接。
-
生态修复: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利用
- 淤泥再利用:清出的淤泥用于库区风沙治理或下游河道整治,如2024年计划将30万立方米淤泥堆岛造景,改善库区微环境。
- 水质改善:清淤后水库水体透明度提高,讨赖河下游河道宽度恢复至100米以上,鱼类种群和湿地植被逐渐恢复。
叁、成效与影响:从“单一清淤”到“系统治理”
问题3:清淤工程如何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 农业灌溉能力显着增强
- 2021-2023年累计清淤333.5万立方米,解放村水库年增蓄水量7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增加5万余亩,粮食产量预计提升15%以上。
-
通过“以水定地”策略,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增产不增水”。
-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并进
- 河湖长制实施后,乱倒垃圾、非法排污现象减少90%,村民自发参与护河行动,形成“政府治理+群众监督”的良性互动。
-
水库周边生态廊道建设吸引候鸟栖息,旅游业收入增长20%,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
防洪减灾能力提升
- 清淤后水库调蓄能力恢复,2023年汛期成功抵御多次强降雨,避免了下游乡镇农田被淹。
四、挑战与方向:可持续治理的深化路径
问题4:清淤工程面临哪些长期挑战?如何持续优化?
- 技术瓶颈与成本控制
- 挑战:大规模清淤需持续投入,且机械作业可能扰动库底沉积物,短期内影响水质。
-
对策:探索“生态清淤”技术,如利用水力冲蚀法减少机械使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淤泥资源化项目(如制砖、绿化土)。
-
淤积源头治理
- 现状:上游水土流失仍是淤积主因,需加强流域综合治理。
-
规划:推进上游退耕还林、建设拦沙坝,从源头减少泥沙入河。
-
制度创新与公众参与
- 探索方向:建立“水库清淤-节水灌溉-水权交易”联动机制,将清淤释放的水资源通过水权市场流转,反哺工程维护。
- 公众教育:通过“河湖开放日”等活动提升居民节水意识,鼓励农户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
金塔县解放村水库清淤工程,不仅是解决短期水资源短缺的应急之举,更是探索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的系统性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优化与生态协同,金塔县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范本:以清淤扩容为切入点,构建“开源-节流-循环”叁位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随着淤积治理与节水技术的深度融合,金塔县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修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家园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