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系统大作战:清淤疏挖保障汛期安全运行

城市排水系统大作战:清淤疏挖保障汛期安全运行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郑州特大暴雨、2024年京津冀地区强降雨等事件,均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在应对突发汛情时的脆弱性。为保障城市安全度汛,各地市政部门纷纷启动排水管网清淤专项行动,通过技术升级、管理优化、应急演练等多维度措施,构建起“预防-疏通-监测-应急”的全链条排水保障体系。本文将围绕城市排水系统清淤疏挖的关键问题,探讨其技术路径、挑战与发展方向。
一、城市排水系统清淤的必要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问题1:为何排水系统清淤成为汛期安全的“必答题”?
城市排水系统如同城市的“地下血脉”,承担着雨水和污水的收集、输送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排水管网长期面临以下挑战:
- 淤积堵塞:落叶、泥沙、垃圾等杂物在管道内堆积,导致排水能力下降。例如,甘州区市政部门在清淤中发现,24.8公里管网中清运出16吨垃圾,部分管道淤积率达40%以上。
- 设施老化:早期建设的排水管道存在管径小、材质劣化等问题,难以应对强降雨。荆门市在排查中发现,部分主干道管道破损率达15%,需及时更换。
- 规划缺陷:部分区域管网设计标准偏低,如低洼地带、老旧社区排水能力不足,易形成积水“孤岛”。
解决方案:
各地通过“全覆盖清淤+精准化治理”模式,将清淤从“应急行为”转为“常态化机制”。例如,昆明市2025年计划清淤2900公里管网,覆盖主干道、立交区、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并针对易涝点增设雨水支管,提升排水效率。
二、清淤技术与效率提升:机械与人工的“协同作战”
问题2:如何完成大规模清淤任务?
传统人工清淤效率低、风险高,而机械作业虽能快速推进,但存在死角问题。当前,多地采用“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复合模式:
- 机械清淤:高压冲洗车、吸污车等设备可快速清除管道内大块淤积物。例如,南阳市运用管道检测机器人定位破损点,配合机械疏通,清淤效率提升30%。
- 人工精修:针对机械无法触及的井壁、拐角等部位,人工清理确保“零残留”。甘州区在清淤中,对310座检查井逐一排查,清除细小垃圾。
- 环保处理:清淤产生的污泥需避免二次污染。郑州市采用“即清即运”模式,污泥含水率经脱水处理后降至20%,减少运输污染。
数据支撑:
- 昆明市通过“机械+人工”联合作业,预计4月30日前完成2900公里管网清淤,较传统方式节省50%人力。
- 荆门市采用紫外光固化技术修复管道,非开挖修复率提升至80%,减少道路开挖对交通的影响。
叁、安全与风险防控:有限空间作业的“生命线”
问题3:清淤过程中如何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排水管网清淤常涉及有限空间作业,存在中毒、窒息、坍塌等风险。各地通过“制度+技术”双管齐下,将风险降至最低:
- 安全规范: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流程》,要求作业前进行气体检测、通风置换。例如,郑州市泵站所对22座泵站清淤时,全程监测氧气浓度,确保作业环境安全。
- 智能监控:部分城市引入气体检测仪、定位手环等设备,实时跟踪作业人员状态。南阳市在井下作业中,通过智能系统实现“一人作业、多人监护”。
- 应急演练:定期开展防汛演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长沙市雨花区通过模拟内涝场景,检验泵站抽排、沙袋封堵等流程,确保突发情况下“拉得出、打得赢”。
案例对比:
- 未落实安全措施的清淤项目,作业事故率高达15%;
- 采用标准化流程的城市(如郑州、昆明),事故率降至1%以下。
四、长效管理:从“突击清淤”到“智慧运维”
问题4:如何实现排水系统的长效稳定运行?
清淤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维护管理才是关键:
- 动态监测:建立管网健康档案,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流量。例如,南阳市通过QV管道检测技术,精准定位20处管道破损点并及时修复。
- 网格化巡查:划分责任片区,定期巡检井盖、防坠网等设施。荆门市对易涝区域实施“日巡检+周报告”机制,确保问题不过夜。
- 公众参与:鼓励市民举报排水问题,如井盖破损、管道堵塞等。郑州市开通12319服务热线,3月至今处理市民反馈问题460余件。
数据对比:
- 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城市(如荆门),管网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 未建立监测系统的城市,汛期管网故障率高出3倍。
五、方向:智能化与韧性城市的融合
问题5: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极端降雨挑战?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降雨频率增加,传统排水系统面临更大压力。需从以下方向突破:
1. 智能预警系统:结合气象数据与管网模型,提前预判内涝风险。例如,通过AI算法预测某区域积水深度,调度抢险资源。
2. 海绵城市建设:推广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设施,减少地表径流。昆明市在清淤,试点“海绵社区”项目,将雨水就地消纳。
3. 跨部门协作: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气象、交通、市政等部门信息共享。例如,郑州市通过“城市大脑”平台,联动交警、排水部门实时调度。
城市排水系统的清淤疏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地下工程”,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从机械清淤到智慧运维,从应急响应到韧性规划,各地的实践为城市安全度汛提供了宝贵经验。,唯有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公众参与,才能让城市在暴雨中“底气十足”,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字数:约19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