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清淤工程全面启动: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防洪排涝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多地因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农田积水等问题频发,暴露出排水系统承载能力不足、河道淤积严重等隐患。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全国多地已启动大规模防洪清淤工程,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全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防洪清淤工程的实际需求、面临的难点及解决方案展开探讨。


一、防洪清淤为何成为关键任务?

  1.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短时强降雨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低洼地区内涝风险显着增加。与此,城市化进程加速,硬化地面比例上升,自然调蓄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洪水威胁。例如,甘州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该区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排水管网需覆盖近30公里范围,仅靠传统维护已难以满足需求。

  2. 历史遗留问题与生态保护矛盾
    一些地区河道清淤工作滞后,导致河床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以南京高淳叁联圩内沟为例,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尝”型沟渠因长期缺乏维护,近300米河段淤塞严重,水生植物根系盘结,严重影响排水功能。,部分清淤工程需兼顾生态保护,如何在清除淤泥的避免破坏水体生态系统,成为技术难点。

  3. 基层治理能力的考验
    防洪清淤不仅依赖大型工程项目,更需基层力量的精细化管理。梅山镇红村社区通过“网格化防汛包保”制度,将辖区划分为19个网格,配备82名无职党员骨干参与日常巡查,体现了“责任到人”的治理思路。,类似模式在推广中可能面临人力不足、培训成本高等问题。


二、防洪清淤工程实施中的核心挑战

  1. 技术难题:复杂地形与隐蔽隐患
    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河道清淤需应对陡坡、断面狭窄等问题。例如,武山县南沟高河村段水毁修复工程中,430米堤防建设和3000立方米河道清淤需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空间受限等困难。,地下管网塌陷、排水管道堵塞等隐蔽隐患难以通过常规手段发现,需借助管道内窥检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进行精准排查。

  2. 资金与资源分配的平衡
    防洪清淤工程耗资巨大,如何在有限预算内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关键。以石佛寺镇游咀村西二十米港整修工程为例,30万元专项资金需覆盖港坝加固、生态修复等叁大核心任务,任何环节的成本超支都可能导致整体进度延迟。,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后续管护资金缺乏,易导致工程成果难以长效保持。

  3. 公众参与与应急响应的协同
    汛期防洪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居民配合。例如,淄博高新区通过“网格化精准排查”完成1万余个雨水篦子建档,但若居民随意倾倒垃圾至排水口,可能抵消前期清淤成果。,突发性暴雨下的应急响应能力仍有短板。随州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强调,需完善“预警叫应—反馈—处置”闭环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信息传递效率、避险转移执行力度等问题仍需优化。


叁、多措并举:从工程实践看创新路径

  1. “机械+人工”协作模式
    多地采用“机械疏通+人工清掏”组合方式提升效率。例如,甘州区动用高压冲洗车和吸污车,累计清运垃圾16吨;南京高淳叁保村通过挖掘机开路、人工除草,5天内完成300米施工通道清理。这种模式既能快速处理大体量淤积,又能针对复杂区域精细化作业。

  2. 智能化监测与动态管理
    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清淤模式。珠海金凤渠项目利用无人机航拍定位淤积点,5天内清理500立方米淤泥;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养护中,管道内窥检测技术能精准识别缺陷点位,维修效率提升30%。,础滨算法预测洪水路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水位等技术有望进一步降低风险。

  3.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并重
    清淤工程不再局限于“清障”,而是向生态化转型。肇庆胜天渠整治中,种植宫粉紫荆、叁角梅等景观植物,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游咀村西二十米港工程同步修复两岸植被,形成“河畅、水清、岸绿”的水利网络。此类实践表明,防洪与生态修复可协同发展。

  4. 长效管理机制的探索
    为避免“年年清淤、年年返工”,多地尝试建立常态化机制。例如,淄博高新区计划4月底前完成全部清淤后,加强日常巡查与重点区域定期清掏;武山县南沟高河村段工程完工后,将建立内沟维护管理机制,防止二次淤积。,公众教育亦不可或缺,梅山镇“防汛知识进万家”活动培训居民500余人次,提升了自救互救能力。


四、展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1. 强化顶层设计与跨区域协作
    防洪问题往往跨越行政边界,需打破地域壁垒。例如,长江流域上下游城市可通过共享气象数据、联动调度水库等方式协同应对。随州市提出的“市县镇村户五级责任链”模式,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2. 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
    当前,清淤技术仍以传统机械为主,可研发更环保的生物清淤剂、模块化移动泵站等装备。,亟需统一河道清淤深度、管网设计规范等标准,避免因施工差异导致系统性漏洞。

  3. 提升社会韧性与应急文化
    防洪不仅是工程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课题。通过模拟演练(如红村社区300人紧急转移)、发放避险“明白卡”等方式,可增强居民风险意识。,鼓励社区志愿者队伍参与日常巡查,形成“全民防洪”格局。


防洪清淤工程是守护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从当前实践看,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完善和公众参与,各地正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洪体系。,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唯有坚持“未雨绸缪、标本兼治”的原则,才能真正筑牢汛期安全防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